黏多糖贮积症(Mucopolysaccharidosis,MPS)
黏多糖贮积症(Mucopolysaccharidosis,MPS)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疾病,属于溶酶体贮积症。这类疾病与特定酶的缺乏有关,这些酶负责降解糖胺聚糖(Glycosaminoglycans,GAGs),也称为酸性黏多糖。MPS影响全身多个系统,主要症状包括骨骼畸形、生长迟缓、肝脾肿大、心脏问题、呼吸系统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等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。据估计,MPS的发病率约为1/25,000。
MPS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(MPS I至MPS IX),每种类型都由不同酶的缺乏引起。其中,MPS I是最早被发现并报道的亚型,其特征是α-L-艾杜糖苷酶(α-L-iduronidase enzyme,IDUA)的缺乏。
	 
MPS II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,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。该病由编码艾杜糖醛酸-2-硫酸酯酶(iduronate-2-sulfatase,IDS)的基因突变引起。
	
	
	
	
MPS影响黏多糖(糖胺聚糖(glycosaminoglycans, GAGs))溶酶体降解。GAG 是细胞外基质 (ECM) 的主要成分,它们促进细胞间和细胞间 ECM 的粘附。MPS 患者缺乏参与 GAG 逐步降解的溶酶体酶之一,导致部分降解的 GAG 在溶酶体和 ECM 中积累。
		 
	MPSI型,也称为Hurler综合征,是由α-L-艾杜糖苷酶(IDUA)的缺乏引起的。这种酶的缺失导致皮肤聚糖和硫酸乙酰肝素这两种GAGs在身体各器官和组织中累积。在不同人群中,MPS I的常见致病性IDUA突变有所不同。在国际患者中,常见的突变包括p.Trp402Ter、p.Gln70Ter和p.Pro533Arg。而在亚洲人群中,与较严重亚型相关的突变主要有p.Arg89Gln和c.1190-1G>A。
		 
	MPS II型,也称为亨特综合征,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,它由编码艾杜糖醛酸-2-硫酸酯酶(IDS)的基因突变引起。IDS酶的活性缺失导致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在全身组织中累积,进而可能引发神经节苷脂和神经酰胺的继发性积累。IDS基因的突变类型多样,包括微小变异(占82%)、大片段缺失或重复(占9%)以及复杂重排(占9%)。在中国,外显子9的p.R468W/Q突变是导致重型MPS II的热点变异,而p.R443X和p.G374G突变则常与轻型MPS II相关。
		
		
			 
		二、基因治疗
		
		
一)MPS I型
			 
		1.逆转录病毒载体:通过体外方法,使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IDUA基因转导患者自体的造血干细胞(HSCs),然后将其回输患者体内。
		2.腺相关病毒(AAV)载体:体内基因治疗中,使用AAV载体将IDUA基因直接递送到患者体内。通过尾静脉注射高剂量的逆转录病毒载体,已在新生MPS I小鼠模型中显示出改善症状的效果。
		3.基因编辑技术: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将IDUA cDNA与脂质复合物整合,通过静脉注射递送到患者体内,已在小鼠模型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,但存在转移效率低、需要更高水平的全身IDUA以及扩大和储存困难等问题。
			 
		二)MPS II型
		1、腺相关病毒(AAV)载体:通过控制肝脏特异性启动子TBG,向MPS II小鼠尾静脉注射AAV2/8TBG-IDS病毒载体,成功恢复了小鼠的血浆和组织IDS活性,并降解了堆积的GAGs。此外,通过颞静脉注射携带人IDS cDNA的AAV 2/5型载体,也在骨骼肌和肺等多种组织中有效转导,改善了神经退行性变等症状。
		2、体外基因治疗:体外基因治疗涉及在实验室培养患者细胞,将携带目的基因的病毒载体转导入细胞并回输入患者体内。这种方法主要使用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载体,尽管目前仍然在临床前研究阶段,但已经显示出在MPS II小鼠模型中的潜力。
		3、基因编辑技术:如锌指核酸酶(ZFN)等,也被用于MPS II的基因治疗研究,可以实现DNA的定位和剪切,结合外源导入的目的基因以及细胞自带的DNA修复系统实现基因编辑。
			
三、小鼠模型
			
			
	三、小鼠模型
IDUA KO小鼠:MPS I型,进行性溶酶体储积(肝、脾、骨、心等);中枢神经系统(CNS)神经退行性变(小脑神经元丢失、神经炎症、胶质增生);骨骼异常(骨发育不良);寿命缩短。
				 
			IDUA W392X点突变小鼠:对应MPS I p.Trp402Ter; GAG(如硫酸皮肤素DS和硫酸乙酰肝素HS)在多个组织(肝、脾、心、骨、关节、中枢神经系统)严重贮积;骨骼异常(面部畸形、骨发育不良);神经系统受累;寿命显著缩短。
				 
			IDUA P533R点突变小鼠:对应MPS I p.Pro533Arg ;由于错义突变导致酶蛋白不稳定但仍有部分活性,GAG贮积速度和严重程度较缓;
				 
			IDS KO小鼠:MPS II型,全身性GAG(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)储积;中枢神经系统受累(学习记忆缺陷,脑内GAG水平升高);内脏器官病变。
				 
			IDS R468W/Q 点突变小鼠:对应MPS II p.Arg468Trp/Gln,全身性GAG贮积(以HS和DS为主),尤其影响内脏器官;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累。
				
四、助力基因治疗
				
				
		四、助力基因治疗
基因治疗为罕见病带来了希望,但其研发和验证离不开动物模型的支持。明迅生物借助自主研发的TurboMice™技术已研发了多个罕见病小鼠模型,TurboMice™技术突破了小鼠造模周期长和复杂模型成功率低的技术难题,可实现几乎任何目标基因位点的编辑,可短至2个月由胚胎干细胞直接制备完整纯合基因编辑小鼠模型。
					 
				明迅生物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各类MPS (I、II型)小鼠模型,如IDUA KO小鼠、IDUA W392X点突变小鼠、IDUA P533R点突变小鼠、IDS KO小鼠、IDS R468W/Q 点突变小鼠等,欢迎各位老师前来咨询!
					
					
			参考资料:
[1]戴阳丽, 朱铭强, 邹朝春.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[J] .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 2021, 37(4) : 306-310. DOI: 10.3760/cma.j.cn311282-20201214-00824.[2]于函菲,秦倩,吴杰,等. 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的IDS基因致病变异特征分析[J].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2023,39(04):345-352.[3]陈国庆,张惠文.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基因诊疗[J].临床儿科杂志,2024,42(3):270-276[4]Fecarotta S, Tarallo A, Damiano C, Minopoli N, Parenti G. Pathogenesis of Mucopolysaccharidoses, an Update. Int J Mol Sci. 2020 Apr 4;21(7):2515. doi: 10.3390/ijms21072515. PMID: 32260444; PMCID: PMC7178160.[5]Hampe CS, Eisengart JB, Lund TC, Orchard PJ, Swietlicka M, Wesley J, McIvor RS.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: A Review of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Molecular Pathology. Cells. 2020 Aug 5;9(8):1838. doi: 10.3390/cells9081838. PMID: 32764324; PMCID: PMC7463646.[6]Çelik B, Tomatsu SC, Tomatsu S, Khan SA. Epidemiology of Mucopolysaccharidoses Update. Diagnostics (Basel). 2021 Feb 10;11(2):273. doi: 10.3390/diagnostics11020273. PMID: 33578874; PMCID: PMC7916572.[7] 张文, 刘丽.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诊治进展 [J] . 国际儿科学杂志, 2022, 49(6) : 418-422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1673-4408.2022.06.015.
						 
					[1]戴阳丽, 朱铭强, 邹朝春.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[J] .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 2021, 37(4) : 306-310. DOI: 10.3760/cma.j.cn311282-20201214-00824.[2]于函菲,秦倩,吴杰,等. 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的IDS基因致病变异特征分析[J].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2023,39(04):345-352.[3]陈国庆,张惠文.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基因诊疗[J].临床儿科杂志,2024,42(3):270-276[4]Fecarotta S, Tarallo A, Damiano C, Minopoli N, Parenti G. Pathogenesis of Mucopolysaccharidoses, an Update. Int J Mol Sci. 2020 Apr 4;21(7):2515. doi: 10.3390/ijms21072515. PMID: 32260444; PMCID: PMC7178160.[5]Hampe CS, Eisengart JB, Lund TC, Orchard PJ, Swietlicka M, Wesley J, McIvor RS.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: A Review of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Molecular Pathology. Cells. 2020 Aug 5;9(8):1838. doi: 10.3390/cells9081838. PMID: 32764324; PMCID: PMC7463646.[6]Çelik B, Tomatsu SC, Tomatsu S, Khan SA. Epidemiology of Mucopolysaccharidoses Update. Diagnostics (Basel). 2021 Feb 10;11(2):273. doi: 10.3390/diagnostics11020273. PMID: 33578874; PMCID: PMC7916572.[7] 张文, 刘丽.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诊治进展 [J] . 国际儿科学杂志, 2022, 49(6) : 418-422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1673-4408.2022.06.015.
特别声明:本文来自明迅生物公众号,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,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。转载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。其他合作需求,请联系sales@mingceler.com。
						 
					免责声明:部分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,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,亦不是提供治疗方案,文中观点不代表明迅生物立场,亦不代表明迅生物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。
				
 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 EN
EN

 2025.10.09.
2025.10.09.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